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60%;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8.6%……这些来自政府工作报告的最新数据,再次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经济的活力和韧性。
3月5日,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一年,他坦言“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我国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成绩来之不易”。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创新驱动的强劲支撑。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如何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现代化建设,成为一道必答题。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等关键词,与会代表委员畅所欲言。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质生产力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举例说,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最需要科技创新的关键领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戴和根说,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将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业转化能力,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戴和根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赵国群认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找到新的生产力,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推动各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的材料能够产生新的业态,新的加工技术则能缩短流程、节能减排、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一举三得’。这些都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他说。
作为来自生产制造一线的全国政协委员,合肥合锻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建文对新质生产力格外关注。在多次实地走访调研后,他发现,我国制造业新质生产力正在加快形成,尤其是在汽车、航空、化工、装备制造、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的智能制造,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严建文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公司正致力于核聚变堆复杂部件的研发制造,为“人造太阳”等大国重器提供配套支持。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我倍感振奋。”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星空体育官方网站长刘庆峰说,当前,人工智能已进入落地应用的关键时期,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必须与实体经济、传统产业、百姓工作生活高频场景等紧密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有助实现共生共赢共荣。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认为,“人工智能+”上升为一种行动,意味着国家将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创新创业者,我责无旁贷,特别是将在‘人工智能+安全’领域继续深耕。”
“我们要从底座大模型能力、大模型的行业应用能力以及生态体系搭建上,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助力民生刚需。”刘庆峰指出。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为网络安全行业带来发展新机遇。今年全国两会上,齐向东的提案恰好与“人工智能+”相关。他在《关于创新发展“AI+安全”护航中国式现代化》的提案中,呼吁国家开展联合创新、强化政策牵引、加快人才培育,抢占国家安全的人工智能战略制高点。
“实现科星空体育官方网站技自立自强,就必须拥有坚实的底层‘硬科技’,尤其重要的是技术标准自主星空体育,因为关键核心标准可以衍生出全新的产业链条。”邓中翰认为,AI时代的竞争关键在于芯片,建议国家加快布局,注重标准制定和产业生态建设,精准支持人工智能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景虹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行系统部署,明确了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工作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信心和决心。这有助于凝聚共识、集聚力量,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兴钢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特别是“充分发挥新型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法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北京冬奥会主场馆“雪游龙”的设计者,他与团队联合十几家单位进行高水平科技研发,用卓越工程填补国家在体育场馆建设领域的空白。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工艺工程部设备智能物联技术高级主任工程师李海桦则结合企业创新提出建议,希望设立国家级氢燃料内燃机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攻关科技研发专项,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协同攻关,加快前沿技术产业化,更好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记者 刘垠 记者 都芃 记者 张佳星 记者 孙瑜 记者 刘园园 记者 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