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作为在巅峰时期销售额近百亿市场的抗血小板,对于医药行业的朋友并不陌生。上市20年间获得各国学者大量的临床研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充分的肯定。然而,氯吡格雷至今仅有口服片剂上市,对于急诊及手术患者的用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梳理了下其在剂型改良方面的一些研究现状。
硫酸氢氯吡格雷是有赛诺菲和百时美联合开发的第二代P2Y12受体抑制剂类抗血小板药物,1998年6月首次在美国上市,上市后第四年就成为重磅炸弹药物,并于2009年达近百亿美元的市场巅峰。2012年5月17日,氯吡格雷在美国市场专利保护到期,百亿美元级的重磅引爆药企的仿制热潮。全球销量也随之开始下滑。
硫酸氢氯吡格雷获批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风和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等患者的治疗及预防。目前,绝大多数ACS患者首诊于急诊科,临床医生在急症室需决定是否在心脏导管插入前开始氯吡格雷治疗,还是推迟到心脏导管插入术后治疗。如果开始治疗较早,可能会降低缺血性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再梗塞或再狭窄的风险;但如果血管造影显示需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能会造成出血事件风险增加。给药至患者的氯吡格雷的量与用于该患者的方法所计划的时间有关。通常,氯吡格雷的给药量越大,达到预期治疗作用(如血小板聚集抑制)的时间越短,但是过高的剂量也会增加氯吡格雷的副作用,在提高抗血小板效果的同时也要权衡因高剂量带来的出血风险问题。
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够快速起效的剂型,以应对急性血栓的治疗情况。注射剂以其起效快、剂量灵活的特点,已经成为研究人员的首选剂型。因此,包括赛诺菲原研公司在内,有多家公司对氯吡格雷及其盐进行注射剂型的开发。
理化性质:氯吡格雷(游离碱态)为具有高粘度流动性的半固体(油状)形式,不利于贮存或处理加工。因此,氯吡格雷口服制剂是以硫酸氢研形式存在XK星空体育,其在中性pH时几乎不溶于水,在pH为1时完全溶解,其溶解度具有很强的PH依赖性,且在水溶液中不稳定,非常容易降解,主要通过水解途径降解,由酯形式转化成羧酸衍生物形式,且水解稳定性具有 pH 依赖性。
吸收代谢过程:在体外为无活性的前体药物,口服后经十二指肠部位吸收。氯吡格雷吸收进入体循环后在肝脏内迅速代谢,约85%通过酯酶水解为无活性羧酸衍生物,余下的大约15% 在细胞色素 P450(CYP450)的催化作用下,通过两步氧化反应转变成有活性的代谢产物。
因此,开发氯吡格雷及其盐的注射剂,并希望其在体内能快速起效,从理论上分析存在着非常多的技术难点。
原研公司法国赛诺菲也曾投入巨资和技术力量研发注射型氯吡格雷,以弥补片剂型氯吡格雷在急救临床上的不足。原研公司曾将硫酸氢氯吡格雷开发成冻干粉针,针对氯吡格雷及其盐溶液的pH值依赖及刺激性较大等问题,采用甘露醇和丙氨酸提高药物稳定性,但是由于工艺上不能解决而得不到所需的冻干粉。其后,有采用泊洛沙姆188阻止氯吡格雷及其盐的聚集,将氯吡格雷及其盐和泊洛沙姆188的水溶液冻干后,用特定复溶后再注射。但该方法临床应用较麻烦,且增加成本。最终,赛诺菲研发团队因技术难度太大,认为无法实现而最后放弃了该项目的开发。
目前,开发注射型氯吡格雷主要包括Ascendia公司的ASD-002纳米乳剂型、CyDex公司的 MDCO-157 (β-环糊精包合)注射剂型以及Jina Pharmaceuticals公司的JIN-2013纳米脂质体注射剂型等项目。但根据公司动态显示,完成临床前或者I期临床之后均无重大进展。
MDCO-157是采用CyDexs Captisol技术磺基烷基醚β-环糊精(Captisol®)包合改善了氯吡格雷对水解降解、热降解和光解降解的稳定性。之后,Medicines公司从Ligand 公司获得许可开发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2011年在美国开始抗血栓治疗的I期临床,并计划于2013年以505(b)(2)想美国FDA提交申请,但在2013年6月显示该项目为停止状态,并终止了与Ligand公司的所有权交易。
根据I期临床研究结果,注射给药MDCO-157活性代谢产物生成阈值的不足,直至剂量增加至300mg也不能足够充分的抑制剂血小板的作用。MDCO-175注射剂量75mg、150mg和300mg并不能作为口服氯吡格雷临床应用的替代治疗。而且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非常大。
图1. 剂量相关药效学AUEC:P2Y12受体抑制剂有效性时间曲线受体抑制剂有效性最大值;SD:标准偏差;VASP: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
在安全性方面(表1.不良反应),MDCO-17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80.0%)、头痛(17.1%)和血管穿刺水肿(11.4%),而口服给药报道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11.1%),注射剂型MDCO-175不良反应显著大于口服剂型。
ASD-002是由华人科学家黄京军博士带领的爱德晟制药公司(Ascendia),采用其EmulSol纳米-乳剂技术(水包油)平台开发的一种氯吡格雷纳米乳注射剂型。2016年11月,Ascendia与美国FDA进行的 Pre-IND Meeting,与FDA达成了有关ASD-002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申报方案的一致意见,意味着ASD-002即将进入一期临床阶段。Ascendia公司认为,ASD-002有望以505(b)2的申报途径以小规模的临床实验低成本快速获得FDA批准。但目前暂无最新的研究结果报道。
根据Ascendia公司公开的资料显示,其采用氯吡格雷游离碱开发注射剂,但游离碱为为粘性半固体油状态,且化学极不稳定,易水解和氧化,手性中心的质子不稳定等问题。Ascendia通过其技术平台将氯吡格雷游离碱分散于油相中,显著提高了氯吡格雷针对手性转化、水解、热降解的稳定性,且显著降低注射部位疼痛 ,成功解决了该技术难题。
根据文献报道显示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制备成纳米乳剂后的氯吡格雷溶解度显著增加:
另外,与氯吡格雷液体剂型(环糊精包合)相比,ASD-002的稳定性更好:
JIN-2013是由Intas和Jina制药公司联合开发的静脉注射氯吡格雷纳米脂质体混悬剂,采用Jina公司专有的NanoAqualip™脂质纳米技术,制备过程中未采用任何有毒溶剂具纳米颗粒大小的脂质体。在2015年10月22日显示,该项目显示已完成I期临床研究(加拿大 Lambda Therapeutic Research Inc),但之后未有最新的进展报道。
根据文献报道的临床前相关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注射剂与口服硫酸氯吡格雷相比,具有更短的Tmax和更高的Cmax。I期临床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氯吡格雷脂质体混悬剂在健康受试者中剂量至75mg仍安全和耐受。I期临床的安全性研究主要在48例的健康受试者中进行,分为氯吡格雷片剂300mg、氯吡格雷脂质体混悬注射剂25mg、50mg和75mg剂量组,每组12人。
虽然,目前有多个氯吡格雷注射剂项目在研,且也在临床前和I期临床中获得一定的结果;但从氯吡格雷注射剂的整个研发历程来看,其505b(2)之路仍充满荆棘和挑战。希望在卓越的努力和不懈的坚持后,有一天片剂型氯吡格雷华丽可以成功的转身为注射型氯吡格雷,继续延续他的传奇色彩。星空体育app下载星空体育app下载星空体育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