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今年1月22日CCER市场正式重启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有了新动向。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日前透露,争取尽快实现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首次扩围。据了解,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重点行业,这些行业占据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左右。那么,对于即将到来的首次扩围,石化化工行业开展了哪些工作?
自2021年7月上线交易正式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已运行两年半时间。当前,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每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是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石化化工行业的很多自备电厂也纳入其中。来自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年度成交量2.12亿吨,年度成交额144.44亿元,日均成交量87.58万吨。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约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人民币。
参与碳市场建设相关工作的专家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生态环境部去年启动了碳市场扩围的相关研究工作,我们积极参与和配合,充分研究了重点产品配额分配、排放量核算的可行性方案,分别分析了历史排放(强度)法和基准线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此外,与第三方核查机构、重点企业共同就石化化工企业纳入配额履约范围的核算边界、活动水平及关键参数的获取、排放量核算方法、核查机构工作的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和研讨。石化化工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具体什么时候纳入还要看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
事实上,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石化化工企业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和绿色转型,其中主要的大型企业也早已着手准备纳入全国碳市场前期相关工作,且具备一定的经验。
目前,石化化工行业的许多自备电厂纳入了全国碳市场范围。此外,在碳交易试点市场方面,石化化工行业也一直是参与的主力军之一。以广东省碳交易试点为例,广州石化、茂名石化、中海惠州炼化、建滔石化、湛江东兴石化、珠海宝塔石化等广东骨干炼化、化工企业已经几乎全部参与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碳交易经验。很多大型企业还成立了碳资产管理机构或部门,在碳交易、碳资产管理、碳减排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在碳减排相关部署上,不少石化化工企业均在积极行动,政府主管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引导行业企业低碳转型。
“目前企业对碳减排相关技术的应用都很重视,都在积极部署。碳价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有助于石化化工企业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内部动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碳减排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可以通过碳市场出售碳排放配额获得更多利益。当然星空体育app下载,碳排放量超出配额的企业需要购买碳排放配额用于履约,会给单位产品能耗高、排放高的企业带来重大考验。”上述专家表示,由于石化化工行业企业众多,不同企业对碳市场的准备工作存在一定差距。“部分企业可能因配额不足导致成本压力进一步增加,但大部分企业还是很期待能纳入全国碳市场的。”
“碳排放控制和管理,对于政府部门、行业乃至重点排放单位,都是新生事物。生态环境部将坚持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充分借鉴运用好已有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和经验,加强拟纳入行业的碳排放管理的制度建设、数据管理,使这些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在纳入碳市场后,能够满足碳市场的管理要求。”赵英民指出。
无论首次扩围是否会覆盖石化化工行业,可以肯定的是,作为碳排放大户,石化化工行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只是时间问题。当前,相关行业企业需要积极应对,为全国碳市场做好充足准备。
“首先,广大的石化化工企业需要跟进碳市场相关政策趋势;其次,要加强碳排放数据的管理,企业应完善碳排放数据统计体系,提升数据质量,加强企业专职碳核算、碳交易队伍建设,为全面参与全国碳市场积累人才。通过跟踪、积累、分析碳排放数据,识别出碳排放重点环节及减碳潜力,并采取相关措施减少碳排放。”上述专家认为,“另外,还要做好碳资产管理。比如在现有的碳市场机制下,碳价对企业的成本、利润的影响有哪些;配额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少了的话,企业大概需要支付多少的碳排放成本。另外,在重大项目的投资决策、并购收购等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碳成本因素,以降低经营风险。”(记者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