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29日,以“点亮金融科技新航道”为主题的“香港金融科技周2024”主论坛在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举行,吸引了近3万名参会者和700多家参展商。本届香港金融科技周重点为各类前沿科技,论坛为此制定了八个主题论坛,涵盖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星空体育app下载,、区块链与数码资产、保险科技等领域。
世界国际金融中心联盟(WAIFC)董事总经理毕誉衡在论坛间隙接受了南财记者的专访。他对记者表示,香港拥有健全且日益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这些体系不仅适用于金融科技领域,并且适用于投资金融科技和其他初创企业的风险投资领域。
据介绍,国际金融中心联盟成立于2018年10月1日,由11个金融中心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建立,旨在促进各金融中心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国际层面公共机构展开对话,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各国的国际金融中心。
资料显示,国际金融中心联盟成员包括市政府、协会以及开发和推广其金融中心的机构,涵盖法兰克福、迪拜、阿布扎比、巴黎、多伦多、卡萨布兰卡、釜山等来自五大洲的领先国际金融中心。2019年10月24日,香港金融发展局在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国际金融中心联盟周年大会,正式被纳入成为新会员。
毕誉衡强调,目前世界金融业正经历多个重大变化,包括绿色和可持续金融、数字化转型、金融业对年轻人才吸引力下降等方面。世界各个金融中心需要携手合作,应对外来的挑战。
针对目前国际上一些质疑抹黑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声音,曾多次造访香港的毕誉衡高度肯定了香港独特地位。他认为,国际金融中心一直是香港的传统角色,香港不仅是将国际资本引入内地的桥头堡,而且还通过股票和债券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以及直接投资等方式,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毕誉衡指出:“香港作为资本市场的枢纽,为众多内地公司的上市运营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英国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发布的第三十六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香港的总排名为全球第三位,居亚太区之首。其中,在投资管理方面的排名跃升为全球第一位,金融科技水平排名上升5位至第九,跻身十大金融科技中心之列。
展望未来,毕誉衡认为香港应利用好成熟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扩大现有金融科技企业的规模,鼓励相关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拓展内地和国际市场。
“香港可以在多个方面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不仅限于政府层面的支持,还包括私人倡议等,以进一步壮大这一生态系统,助力众多金融科技企业迈上新台阶。”毕誉衡表示。
《21世纪》:世界国际金融中心联盟汇聚了来自28个金融中心的会员。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该组织最初是如何创立,并在短短6年内就吸引了众多成员的加入?
毕誉衡:世界国际金融中心联盟成立于2018年,创始成员有11个金融中心。自成立以来,便以推动国际金融中心间的合作为己任,致力于构建一个国际性的非营利平台。
联盟的宗旨在于引领各金融中心在可持续金融、金融科技、人才吸引等当前核心议题上开展深度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提及金融中心时,所指的是那些遍布全球的金融集群与生态系统,它们往往坐落于城市中心,高楼林立之处。然而,这些金融中心所涵盖的远不止银行机构,还包括各类金融服务组织、监管机构、中央银行、高等学府、初创企业等,所有为金融生态系统发展贡献力量的实体均囊括其中。
《21世纪》:世界国际金融中心联盟合作项目众多,这些项目是如何协同运作,以确保各成员之间的有效合作的?
毕誉衡:我们主要秉持两大目标。首要目标是通过共同开展项目,促进各金融中心间的紧密合作。在多数情况下,所有成员都会围绕某一特定议题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宝贵的实战经验,助力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小型金融中心向大型金融中心取经,学习解决特定难题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有第二个目标,即共同推广金融中心在金融领域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这一角色在以前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008年金融危机时,当时社会上对金融业不乏批评之声,认为从业者只关注高薪,而忽视了对其他行业的贡献。因此,作为金融业的代表,我们必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我们的使命是为企业与民众提供融资支持与金融服务,助力其业务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的繁荣。这正是我们共同致力于推广的核心理念。
毕誉衡:诚然,我们目睹了诸多显著的变化,而金融行业也不例外,其他行业同样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其中,可持续性议题尤为凸显,金融业在这方面面临着尤为特殊的挑战。一方面,金融业需自我革新,朝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它还需助力其他行业实现转型,我们将其称为“绿色金融”与“绿色融资”。
因此,我们肩负着双重使命。“绿色金融”意味着金融业必须实现自身的转型,而“绿色融资”则要求我们提供与公共资本并行的私人资本,为实现碳中和提供融资。这无疑是第一个重大且至关重要的课题。
此外,我们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之中。在中国,过去10到15年间金融业所发生的巨变,同样在全球其他地区上演,只是节奏有所不同。
如今,我们对金融服务的期待已截然不同。作为消费者,我们期望所有流程均能通过应用程序实时完成,不愿再忍受漫长的等待,期望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指尖金融服务。这不仅要求前端用户界面发生巨变,后端处理系统同样需经历深刻变革,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内部的运作方式需随之调整。
除了上述两个转型,接下来我要提及的第三个转型同样至关重要,即人才转型。以往金融业因其高薪而备受年轻人青睐,他们纷纷投身于投资银行家等职位。然而,如今在许多国家,年轻人的价值观已悄然变化,他们或许不再将金融业视为首选。这意味着金融业也需要改变,以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毕誉衡:首先,国际金融中心一直是香港的传统角色,它是通往内地的桥头堡。香港不仅将国际资本引入内地,助力其在内地投资,还通过股票和债券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以及直接投资等方式,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为资本市场的枢纽,为众多内地公司的上市运营提供了资金支持。
香港特区政府具有远见卓识,在香港岛上建立了数码港这一大型初创企业中心,吸引了众多初创企业和人才,这一举措如今已初见成效,而这些初创企业也依赖于新技术,如代币化、虚拟资产和人工智能等。
当然,香港的发展亦受益于内地。我们看到许多内地的金融科技公司带着新技术来到香港,如Web 3技术等,他们希望借此扩展至全球市场。面对香港有限的空间,他们需积极应对,把握这一发展机遇。
《21世纪》:你如何评价香港在金融科技,尤其是区块链和代币化等方面的发展环境?
毕誉衡:香港拥有健全且日益完善的法律和监管体系,这一体系不仅适用于金融科技领域本身,也适用于有限合伙基金制度,这是通过风险资本来投资金融科技和其他初创企业的方式。因此,我认为香港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极为优越的环境。
毕誉衡:我认为香港金融科技领域已形成一个成熟且近乎饱和的生态系统,涵盖了所有金融科技垂直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并非在于创新金融科技产品或成立新的金融科技企业,而在于如何扩大现有金融科技企业的规模。
香港已孕育出一些独角兽企业,但还需进一步扩张。要实现规模的扩张,香港企业有两个主要选择:一是拓展至内地这一广阔市场,这需适应不同的商业模式,包括营销、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二是进军国际市场。在扩大规模的过程中,企业还需改变内部运营方式,甚至组建更为专业的团队,专注于公司管理,为日后的IPO做好准备,这同样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内部转型。
香港可以在多个方面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更多助力,不仅限于政府层面的支持,还包括私人倡议等,以进一步壮大这一生态系统,助力众多金融科技企业迈上新台阶。
《21世纪》:目前有众多金融科技跨境试验正在内地和香港之间开展。你如何看待这些试验的进展?
毕誉衡:简化香港和内地之间的数据传输至关重要。据我所知,香港和内地已就此展开深入讨论,甚至签署了相关协议,不仅涉及人工智能及其训练数据的传输,还涵盖其他多种类型的数据传输。
在内地,电子身份证和实体身份证、手机号码紧密关联,而香港的做法则略有不同。因此,我期望能找到实现跨境数据传输无缝对接的解决方案,这将是推动香港和内地的数据互通找到更优解决方案的关键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的数字人民币和数码港元连接也为两地金融合作提供了新机遇,这在某些方面已初步形成相关流程。例如,支付宝在香港和内地均有应用,用户可拥有两个钱包,实现跨境支付和自动兑换货币等功能。而数字人民币与数码港元的结合,有望进一步推动实现无缝支付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