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app官网,星空体育app官网,星空体育app官网,“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当前我国正面临着文化旅游发展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但有关文化旅游理论远远不能满足文旅产业发展的实践需要。无论从国际政策层面还是国家战略层面,加强对文化旅游的研究,揭示其发展规律,在当前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对我国区域社会文旅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化旅游的重心在于旅游,而文化为其底色,空间位移是其形式。大约20年前,我为谋生需要,举家从南京迁居福州,很长时间,及笄之年的女儿都很难融入福州社会,由此可见,“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现象是的确存在的。不要说孩子难以适应,即便人到中年的我,每当驾车出入闽浙分水关时,都能强烈感受到吴越与闽越两大文化区不同的“个性”,诚如清代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言,“枫岭北为浙、闽分疆之处,相距不过数武,而物候荣落,顿觉不同”。这不免让人生出些许淡淡的“乡愁”。我国古籍《尚书·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山海经》以山海为经纬描述所在区域各色怪异的人与物,以及之后形成的所谓燕赵、齐鲁、吴越等若干文化区,凡此等等表明,空间的拟人化或“人化的自然”无不昭示着空间的文化差异性。环境影响文化,文化塑造人类,人类生产空间。在某种程度上,文化旅游就是“好事者”为文化差异所吸引而发生的空间位移。于是,我对文化旅游和文化空间的研究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儒家经典有云,“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佛家则强调“众生平等”“依正不二”;道家则言,“上善若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有这些无一不是赋予无生命空间或景观以生命主体性。我引用儒、释、道三家对于自然或空间的主体性认知,是想说明我借用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解读文化资本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文化旅游空间再生产的合理性。上述我国传统文化中赋予空间以人格特征在文化旅游实践中似乎也得到了相应的佐证。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主体原本指人类,强调“品位”、“惯习”和“场域”的三位一体,而场域只不过是文化资本价值转化的一个“有意味”的空间而已。但西方文化地理学家或文化社会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文化资本具有空间属性,比如欧洲的“文化之都”(The Capital of Culture)案例所揭示的那样。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莎伦·祖金(Sharon Zukin)都不约而同地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地域空间文化资本的增殖过程,如哈维的《后现代性的条件》(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祖金的《权力的景观》(Landscapes of Power)和《城市的文化》(The Cultures of Cities)等,祖金甚至宣称,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资本”。上述研究是布尔迪厄文化资本和文化再生产理论在空间生产上的逻辑延伸。
我国当代学者陈传康先生的“文脉”概念、邹统钎教授的“地格”构念似乎都不约而同地秉承中外文化空间思想的研究理路,不过“文脉”只能说明一个地方文化的脉络演进,而不能说明文化资本的空间集聚形态;“地格”概念使人联想到“人格”意涵,亦即赋予一个地方类似于人类的主体性,换句话说,赋予空间以人格特征。文化资本及其空间集聚形态是游客地方感产生的源泉,在当下的文化旅游研究以及旅游规划和开发的实践中,虽然都有旅游地文化资源禀赋内容,但往往重视资源类型的罗列而忽略其“禀赋”分析,甚至“文脉”梳理都难得一见,从而导致旅游目的地竞争陷入“无地方性”(placelessness)和“无个性”(characterless)的地方趋同陷阱。顾名思义,“禀赋”一词也是拟人化地表达地域文化资本的特征。总之,依托缺乏深度的地域文化资本的“文脉”和“禀赋”分析而开展的所谓案例研究,其结论值得怀疑,这是本研究的一个初始动机。
乌布皇宫门前小广场上演出的史诗黎弓舞《摩诃婆罗多》场景(笔者摄,2012)
当下文旅融合研究缺乏对地方文化资源的“禀赋”、“品位”以及“惯习”的探索,然而这是开展文化旅游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案例研究的前提。但多数研究者,包括许多硕博士论文作者“惜墨如金”,往往在简单交代案例地概况或集中概括研究区域的文化资源赋存后,便不加系统梳理和特征分析直奔主题,热衷于模型建构、数理统计等“硬”性指标的推演,使得这些研究结果很可能缺乏“个性”而雷同化、浅表化。诚如上述,文化旅游研究的关键是对地域文化资本禀赋特征的提炼和描述,缺此环节,研究结论对于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引导将可能陷入逻辑自戕。鉴于此星空体育下载,,笔者不厌其烦地爬梳剔抉案例地文化资源的“脉络”和“禀赋”,试图挖掘特定地域中的不同本底的文化资本空间集聚形态,以此探索其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再生产的逻辑理路。当然,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主体是人,大卫·哈维、莎伦·祖金的文化资本理论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是空间。虽然新文化地理学视野中的空间并非实体容器,而是有意味的意义空间,但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呢?空间中的文化资本本身不可能自行“繁殖”,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者似乎都没有明确表述过这个“缺环”。笔者通过对文化再生产理论和空间生产理论的学术梳理和实践探索,发现一个地域的文化再生产的动力来自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博弈,在旅游这个特定场域中,利益相关者就是文化再生产的“中介”力量。地方政府、开发商、运营商、社区居民和外来游客等都是这一空间生产和文化生产的行动者。游客是主要的“中介”力量。用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的文化环理论(The Circuit of Culture)解释就是,文本最初由生产者形成,然后成为阅读者赋予其自身意义的差异解释的一部分。转化后的文本意义进入现有的话语文化蓄水池,新的意义转化成新生产的原材料。生产者、他们的产品(文本)、他们的读者和活态文化都被看作文化环的一部分,经历着永恒的变化。也就是说,游客对景观的阅读反哺开发商“反思”文化旅游产品生产的“漏洞”或“短板”,依据游客的消费偏好,不断加以改进,然后是再阅读、再改进,形成一个理论的闭环和实践的循环。文化便是在这一场域中不断被生产和再生产的。这是笔者需要着重解释的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机理。
文化旅游是一个跨学科研究领域,要求研究者“上知天文,中知人情,下知地理”,难度非同一般;旅游研究对象的碎片化使得成体系的研究颇为不易。本书写作准备十年,构思五年,成书三年,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终成现在这个样子。这里需要特别感谢国家社科规划办的不弃刍荛,使得本书获得后期资助,并给予足够的包容和激励;感谢通讯评审专家和成果鉴定专家的真知灼见、苦口良药。
本书借鉴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文化地理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及其后继者关于文化资本及其空间属性的理论,吸收国际文化旅游研究领域的最新理念,系统梳理了国际文化旅游及其相关概念。选取文化线路遗产、“同源共享”文化遗产、复合型文化遗产、“冲突”型文化遗产等学界较少运用的“另类”文化遗产为案例,深入挖掘案例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围绕跨区域合作星空体育下载,、空间生产和冲突协调三个维度,从综合性、跨学科等多维研究视角论述了“文化旅游”的若干功能,如跨区域合作的媒介功能、文化旅游的空间生产功能、非遗保护的屏障功能、文化冲突的调节功能等。
本书理论视角新颖独特,跨学科理论整合明显,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文化旅游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旅游学界、文旅产业界以及文化遗产保护部门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宋立中,1963年10月生,江苏省泗洪县人。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2、2005年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17—2018年在英国杜伦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旅游学院教授、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任旅游管理国家一流本科建设点负责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以及人文地理、旅游管理硕士生导师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社会经济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中外旅游史等,著有《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
上篇跨区域合作第一章文化线路甄别及文化旅游跨区域合作机制研究第一节国际文化线路遗产概述第二节国际文化线路的定义及遴选标准第三节文化线路成为文化旅游跨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第四节行动者网络理论与文化线路跨区域合作研究第五节案例研究第六节结论与讨论第二章“同源共享”文化遗产的文化旅游外交机制构建及实现路径第一节遗产或遗产旅游外交已经成为一种国家间合作战略第二节遗产外交研究的文化旅游转向第三节相关概念辨析第四节案例研究第五节结论
中篇空间生产第三章“复合”型文化遗产地旅游景观生产及路径选择第一节“复合”型文化遗产的表征第二节文化再生产理论与文化旅游景观生产第三节案例研究第四节结论第四章从物质到精神: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三位一体”模式第一节国际老城区更新中的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第二节文化旅游空间生产的理论解读第三节案例研究第四节结论
下篇冲突协调第五章文化旅游:“冲突”型遗产利用中“冲突”调节的一种方式第一节“冲突”型遗产的冲突性表征第二节“冲突”型遗产利用中冲突调节的国际经验第三节汤普森的垃圾理论与“冲突”型遗产的价值转化第四节案例研究第五节结论第六章非遗文化旅游利用中二元结构及平衡机制构建第一节文化旅游中的二元结构现象第二节案例研究第三节案例启示第四节结论第七章社区感维护:民族旅游地文化调适的一种路径第一节社区感理论与旅游研究第二节个人生活史与社区感变迁第三节案例研究第四节结论与启示结语参考文献附录后记